金庸,本名查良镛,生于1924年,浙江宁
海人。
      查家几百年来名人辈出,领尽风骚,清朝皇帝
康熙称之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8岁那年,查良镛无意中看到武侠小说《荒江
女侠》,“琴剑二侠”的行侠生涯深深地吸引了他。
这是查良镛看到的第一部武侠小说。 之后,查良镛
到处搜罗武侠小说,一睹为快。
      15岁时,查良镛编写的《给投考初中者》一书出版,畅销省内外,
初露才华。
      17岁时,查良镛做出了一件叛逆之事:写一篇题为《阿丽漫游记》
的文章贴在学校墙报,影射学校的训导主任。
      查良镛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名外交官。抗战后期,他如愿考进
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查良镛看不惯一些国民党职业学生在大学里横行
霸道,整人打人,于是“行侠仗义”,打抱不平。谁知,他的“侠举”
惹了祸,校方勒令他退学。 “查少侠”只好离开校园,浪迹江湖……
      1948年底,查良镛被派往香港《大公报》工作。“身无分文走香
江”的查良镛从此就得靠自己的双手打天下,而他与《大公报》几十年
的恩怨情仇也由此开始。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圆自己的外交官之梦,查良镛毅然抛妻离
职,北上京都再敲“外交官之门”。 由于种种原因, 查良镛最后只好
垂头 丧气地南回香港。
      查良镛重回《大公报》,不久就调到《新晚报》当副刊编辑。梁
羽生正好也在《新晚报》任职,两人遂成朋友。他们一起下棋,一起写
棋话,时常海阔天空闲聊--而聊得最起劲的则是武侠小说 。
      1953,梁羽生以《龙虎斗京华》一书打响。
      1955年,查良镛偶试身手,写出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
录》,一举成名。“金庸”作为一个“神话”由此诞生。
      50年代,查良镛、梁羽生、百剑堂主同写武侠小说,人称“三剑
客”。
      一日,他们突发剞想:在报上开设专栏《三剑楼随笔》,三人合
写,以展现“三剑客”“社会时互放的光芒”,给“新派武侠”留下一
段历史见证。
      金庸自《书剑恩仇录》后,一发不可收。接着,《雪山飞狐》
一出,石破天惊,全城争读。《射雕英雄传》更被视为“天书”,新
派武侠小说的宗师地位,由此奠定。那年,查良镛34岁。
      35岁那年,查良镛拿着他的8万港币,自立门户,创立《明报》。
很多人都认为不出一年半载,《明报》就会关门大吉;但查良镛凭着他
的一支如椽妙笔,凭着他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
等 ,撑起《明报》大业,使《明报》得以苦苦维持下去。
      1962年5月,10万大陆居民波浪式地涌向弹丸之地的香港,形成
一股浩浩荡荡的“逃亡潮”,香港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明报”倾力倾
情报道、评论“逃亡潮”,声名大噪,发行量倍增,苦苦支撑的局面终
于结束。
      1960年,台北市出动大批警察,在大大小小书店搜缴武侠小说,
查 良镛的武侠 小说自然在查禁 之列,台湾当局指之为“毒素颇深”,
是“统战书本”。
      1965年年中,查良镛漫游欧洲一个多月,于是请倪匡“化笔” 
写《天龙八部》。 查良镛旅欧回港,倪匡相告:“金庸,真不好意思,
我将阿紫的眼睛弄瞎了!”
      1965年底,查良镛创办了《明报月刊》。 这本杂志是由散居在世
界各地、素不谋面的学人通过书信来筹划、创办的,这在世界出版史上
实属罕见。
      “文革”期间,《明报》以及时、准确的中国报道,在香港报界
独领风骚,大放光芒。《明报》因而销路突飞猛进,正式确立大报地位。
      1967年夏季,被称为“香港式文化大革命”的“暴动”发生,查
良镛因支持港府被“左派”骂为“汉奸”、“走狗”、“豺狼镛”。
     《明报周刊》开了香港娱乐周刊的先河,也为查良镛带来可观的
利润。《明月》和《明周》这两颗星星,辉映着《明报》这个月亮。
      查良镛有两支笔:一支是写武侠小说的“世界第一侠笔”,另一
支是写社评的“香港第一健行”。香港市民喜欢看他的社评,连国共两
党政要、美国国务院也剪辑他的社评,作为资料加以研究参考。
      查良镛写武侠小说,最初是为了赚钱,而后是为了撑《明报》大
业;  到了60年代末期,则是试图在武侠小说创作方面进行一些新尝试,
并表达自己的政治取向和对现实社会的一些看法。于是,便有了政治寓
言--《笑傲江湖》,以及社会问题小说--《鹿鼎记》。
      1972年,金庸挂印封笔,金盆洗手。
      封笔之后,查良镛把近20年来所写的武侠小说逐字逐句地修改。
经过10年的修订,一套15种共36册《金庸武侠小说全集》终于出版完毕。
      从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到贩夫走卒,从黄土高原到美利坚,各
个阶层各个地方,到处都有“金庸迷”。从来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能
像查良镛的武侠小说那样广受欢迎。 有人甚至说他是武侠小说创作的
“真命天了”! 中国武侠小说百年发展的壮丽风景,由“十大宗师”
的作品构成;而当中最为辉煌的当是查良镛、古龙、梁羽生、三位大师
的新派作品;而其中又以查良镛的武侠小说为巅峰。
      这正是:“武林”至尊,唯数金庸;风行天下,谁与争锋?
      1973年春,查良镛应国民党之邀去了台湾,还与蒋经国见面会谈。
蒋是“金庸迷”,但他与查良镛所谈的,并非武侠小说,而是时政国是……
      查良镛在金门看到:地底的坑道纵横全岛,大卡车和坦克车通告
无阻,地上、地下,到处都是炮位和机关枪阵地……
    “我这一生如能亲眼见一个统一的中国政府出现,实在是毕生最大
的愿望。”
  
    邓小平重新执政后,中共向查良镛
发出信息:邀请他回大陆访问。查良镛,
向中方提出一个要求:想见邓小平。报告
很快送到邓小平那里。邓小平看到报告后,
在报告上写下批示:愿意见见查先生。见
面时,邓小平笑口盈盈地说:“对查先生,
我也是知名已久了!”一个是著名政治家,
一个是知名政评家,两个人谈起政治,当然不会流于一般的敷衍,政见
和才智充分地表露出来。
      此次访问,还得到廖承志的宴请。廖承志说:“查先生的社评写
得不错,时常有一些独特的见解,不过有些观点,我们并不认同。”“
是的,大家的看法并不尽相同。”查良镛加应道。
      在新疆天池,查良镛惊喜地发现几个维吾尔族的小孩子手里捧着
天山雪莲--就是《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采来送给香香公主的那种雪
莲。他兴奋莫名,习了两朵,带在身边,带加香港……
      回香港后,查良镛兴致勃勃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畅谈大陆之行
的所见、所闻、所思--
    “访问大陆回来,我心里很乐观,对大陆乐观,对台湾乐观,对香
港乐观,也就是对整个中国乐观!”……
      中新社给《明报》开“小灶”,提供电讯稿给《明报》刊用;向
来对中共热嘲冷讽的“哈公专栏”停刊;“反共”的报道和评论大大减
少……有人说:查良镛“转”了。
      查良镛表示:“我对中共的态度,是同意的支持,不同意的批评,
总的来说是支持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
      1984年9月,中英草签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香港从此进
入加归祖国的过渡期,而查良镛有一段不寻常的、掀起不少惊涛骇浪的
历史也行将开始。    
      1985年6月,中方委任查良镛当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草委第
一次全体会议,查良锒登台发言,他以《一国两制和自由人权》为题,
表明了自己的政治宣言。 发言完毕,掌声热烈。 雷洁琼拉着查良镛的
手,称赞说:“你的发言好极了!”
      怎样设计未来香港的政制模式,各方各派意见不一,政制方案花
样百出。群雄并起,不分上下,于是促成“武林大会”举行。查良镛主
持“武林大会”,然而得不到积极的成果。“武林大会”决不出胜负输
赢,查良镛于是亲自为未来香港政制设计蓝图--草拟新政制协调方案。
      第一稿出来,遭到强烈反对。
      与中文官员“密谋”一番后,查良镛又连夜赶改方案……。 “
新协调方案”略作修改,便成为政制小组的“主流方案”。
      反对查良镛和“主流方案”的声音却铺天盖地而来。为了平息风
波,查良镛在《明报》撰写社评,论述自己的政制观点。谁知,“社评
起风云”,引发更大的风波。香港有几十名学生游行示威,火烧《明报》
和经影印放大的社评,指责查良镛“歪曲事实,断章取义”。
      广州:12月6日,草委主任扩大会议通过“主流方案”,决定把它
原封不动提交给草委全体会议讨论。
      香港:仍然群情汹涌,抗议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
      查良镛:为息众怒,抛出洋洋洒洒的万言文章,在《明报》连载
12天。
      1990年2月27日,邓小平、杨尚昆、李鹏、万里接见参加最后一
次《基本法》草委会全体会议的成员。 当天,《基本法》通过,几年
的政制方案纷争终于尘埃落定。查良镛说:“我觉得自己问心无愧!”
      在《明报》创刊30周年、查良镛65岁那年,他下决心淡出江湖。
1989年5月30日,查良镛卸任《明报》社长职务;1991年3月22日,明报
企业挂牌上市,查良镛的持股量从80%减少为65%。
      把明报企业推向市场,表明查良镛逐渐告别《明报》的决心。查
良镛宣布退休,10多个财团上门来要求购买《明报》。最后,查良镛却
选择了一个出较低价钱的智才公司,选择一个30出头的年轻人当《明报》
掌门人。 很多人对此不可理解。

      在英国,查良镛寄寓于牛津大学城,环境清幽,
学术空气浓厚。奔波劳碌了几十年的查良镛,终于找到
一处像圣地那样清幽的地方,酬其一贯神驰的牛剑之情。
      1992年底,新上任的港督彭定康抛出“政改方案”,
引发中英新一轮政治风波,中方彭定康为“香港的千古
罪人”。
      查良锒对香港将来的政治制度有一贯主张,从来
没有改变过,他忍不住又“重出江湖”,笔战彭定康……



      1993年3月,查良镛在北京会见了中共
中央总书记江泽民。
     “查先生是久仰了,今日初次想见,我
们十分欢迎……你的小说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
知识、地理背景、中国文化传统、人情风俗等
等。”江泽民说。 两人谈政论文,话题广泛。
      1993年4月1日,查良锒宣布辞去明报企
业董事局主席之职。多年来一步步“淡出江湖”
的“金大侠”,这次可是一退到底,退得干干净净。
        从此,他不再拥有曾给他带来财富和荣耀的《明报》。
      “淡出江湖”的查良镛,过着平平淡琰、自由自在、无牵无持的
生活。除了周游列国、游山玩水,更多的时候,他是在家里读书、研经、
下棋、听音乐……
      但查良镛并未就此封笔。熟悉他的朋友们说,他将来很可能会写
一两部历史小说。(选自冷夏的《金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