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世界与正邪论的颠覆
-看金庸的武侠小说
◎陈韵琳◎
上回,我从中国历史与文学来看「侠」与「中国的离轨文化」。这次则要专注探讨深及普罗大众的「武侠小说」。
虽然谈论侠的文学作品早在「吴越春秋」中就已出现,却是白话武侠小说最影响现在的中国与台湾。白话武侠小说中,最被誉为无人再能出其右的,就是金庸。
金庸写到「射雕三部曲」时,其创作武侠世界的幻想功力已经震惊华文世界,奠定其武侠小说史中的不毁名声。
@@@侠的典范——郭靖@@@
「射雕三部曲」中的「大漠英雄传」,金庸塑造了他心目中的大侠形象郭靖。郭靖为人忠厚老实,是个不善言词,也不聪明的孩子。他父亲是一代忠良,为异族金人与朋友之义牺牲了性命,郭靖的母亲为扶育郭靖,远避大漠,就是后来蒙古兴起之地。郭靖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有武林好事者江南七怪教授武功,但是郭靖资质迟钝,经常教人灰心。可是等郭靖长成后,竟然得到武林各家的真传,包括蒙古哲别马术箭术,江南七怪武功,桃花岛落英剑法,全真派武功,九指神丐的降龙十巴掌,主要原因是,郭靖敦厚有礼深明大义,并其父的忠贞烈事,深深打动了武林世界的侠客。
后来郭靖终于面对与他有情的蒙古和他本国大宋发动战争的残酷事实,郭靖之母毅然自杀,让郭靖无后顾之忧,郭靖便返回大宋,成为反抗异族的中流砥柱,后来也死于死守襄阳城的战事中。
从郭靖,我们看到金庸心中「侠」的典范,有胆有义武功高强,且稳重有礼。但是,在大漠英雄传中,金庸另外又塑造了一个黄药师。他与郭靖相较,并非「非」或「黑」,而是「邪」。其邪,主要来自完全不守礼法约束的个性,来无影去无踪,绝不受约束——包括父女亲情。他唯一的执著,是在对妻子的爱情上。
当然,黄药师不喜欢郭靖,嫌他拘泥礼法又不够聪慧。他传授郭靖落英剑法,纯粹是因为女儿黄蓉爱上郭靖的缘故。黄药师曾经说:
「我黄老邪生平最恨的是仁义礼法,最恶的是圣贤节烈,这些都是欺骗愚夫愚父的东西,我黄药师偏不信这吃人不吐骨头的礼教,人人说我是邪魔歪道,哼!我这邪魔歪道,比那些满嘴仁义道德的混蛋,害死的人只怕还少几个呢!」
黄药师比之武林世界中的大邪大恶者,对郭靖更是一个反衬。黄药师这类人物,也一直不断出现在金庸小说中,或隐或现,彷佛质疑著金庸自己塑造出来的大侠!
@@@典范的反叛——杨过@@@
到大漠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神雕侠侣」,果真黄药师这类人物成为主角,他就是杨过。
杨过的祖父杨铁心,跟郭靖的父亲郭啸天,正是义结金兰,同死金兵刀下的义士。(很久以后才知杨铁心被人救活,流离江湖卖艺,以寻找自己的妻子和儿子)。但杨铁心的遗腹子杨康却没有郭靖这么幸运。母亲被金人迫婚,以至于杨康到成年后才知道自己并不姓「完颜」。但杨康却基于富贵中长大,难以再回贫贱的理由,仍旧不肯改回「杨」的原姓,后也因此惨死,留下一个私生子,这就是杨过。「过」这字,刻下他身世遭人不耻的烙痕。
杨过母亲穆念慈随即病死。杨过小小年纪,就必须为自己谋求生存,所以狡猾叼专,精灵古怪,又因无人教养,所以礼法人际,一概不知!
当杨过在小说中上场时,正是碰见郭靖黄蓉等人时。杨过立即发现这武林世界谁人不知的一对侠侣,对自己心存成见。他开始对自己的身世怀疑,为何名字叫「过」?但他心中却相信父亲绝对是好人,因此对种种有成见的眼光,都积怨成一种愤世妒俗的不满。他怨恨著人人尊敬的郭靖与黄蓉。
杨过跟郭靖很不一样,因著他的身世与叼专个性,他处处惹人生厌,但他却聪明无比,武功连不经意看上几眼,都学会几分。种种机缘,使他学会全真教派武功,古墓玉女心经,九阴真经,洪七公打狗棒法与降龙十八掌,连老邪黄药师的弹指神功,武林大恶西毒欧阳锋的蛤蟆功与逆转经脉,竟然都传授给他,可说集所有正派的邪门的大逆的武林功夫于一身,完全没有是非正邪之分了!(欧阳锋还是他的乾爹呢!)
最后杨过从一神雕与武林奇人独孤不败谢世后遗下的蛛丝马迹,自创黯然销魂掌,成为无人匹敌的,不知是正派或邪派的武林高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杨过并不快乐,因为他从没有被人好好爱过,他却又不明白自己何以不被人爱,到底错在哪里?
直到杨过巧遇小龙女,蒙小龙女收留并传授武功以后,杨过的人生才开始有了意义。他与小龙女不知不觉开展的恋情,将从不涉世事,不动感情一无眷恋的小龙女的生命彻底颠覆了,两人相依相靠,在师徒相恋,不为武林伦常接纳的迫害中,两人相爱至死不渝,甚至分开十六年间,也刻骨相思。
与杨过反衬的人物,就是黄蓉——黄药师的女儿。黄蓉也曾经像父亲一样反伦常礼数,因父亲反对她与郭靖交往,吓唬她郭靖已有婚约两人不可能有结果,黄蓉还说出「就算两人各自婚配,也要在婚后偷情」的无法无天的话来。
可是当黄蓉与郭靖结婚以后,渐渐就变了,少女时的任性,变成对自己女儿的放纵,可是她却是对杨过最不接纳的人,理由是杨过的父亲不正(但她自己的父亲黄药师何曾「正」过?),杨逼□,甚至被迫与小龙女分开,都间接的与黄蓉有关。因为黄蓉那任性至极的女儿郭芙,有意无意间,总是跟杨过过不去,又挥剑斩了他的手臂,又使小龙女受剧毒。
反而是黄药师的「邪」,自始至终从未改变过,他跟杨过一见如故,不拘伦常的与杨过拜把起兄弟,而他对侠的至高典范郭靖,却一直不理不睬。
金庸用杨过颠覆郭靖,以黄药师和黄蓉的反衬,说出世俗间所谓的「正」与「邪」,「是」与「非」,「礼法」与「大逆不道」,好像不是这么容易分辨的事。但武林世界却想当然尔的以约定俗成的规范制约彼此,导致黄药师与杨过这辈人,找不到安身立命之所。最后只好逍遥游走,以爱情,作自己最终的归宿。
@@@邪者,邪乎?@@@
在射雕三部曲的第三部「倚天屠龙记」,金庸追著前面两部所探讨的问题,直直指向「邪」的探讨,问:武林世界中的「邪」,真的就是「邪」?
金庸用几个人物来说明。第一个是谢逊。这杀死无数人,视为武林之大恶的人物,却有个悲惨的身世:全家被自己的师父所杀。因此他为迫师父现身,假借师父之名,杀了很多人。但是,谢逊却曾说出心中的痛苦:「为何要作正义之士?我看见的是好人受苦!」谢逊表明他无法解释义人受苦这苦难的悬疑,哲学的提问。
除了谢逊,再就是两个女子:殷素素与赵敏。两人一是武林中的邪派天鹰教主的女儿,一是欺压汉人的蒙古人,两人都爱上武林高手正义之士:武当派张翠山与张翠山的儿子张无忌,因著爱情,这两个侠客都因此蒙上「邪」的不清白名誉。
金庸并在这部小说中为明教被称为「邪教」「魔教」翻案,一说他们因为常与不法官府为敌,刻意被官府打压为「邪魔」,一说他们因宗教观点,看待生死与一般人大异,因此不被谅解。金庸甚至安排一些冲突点,让读者看见明教中人比武林世界更有侠义之心。
因此透过倚天屠龙记,金庸不但颠覆侠的典范,也颠覆了「正」的典范:正人中所视为的邪,真的是邪?
@@@正者,正乎?@@@
在「倚天屠龙记」中,有一个跟最后成为明教教主的主角张无忌,成很好的反衬人物,就是灭绝师太。灭绝师太绝对不「邪」,甚至刚正不阿,绝不轻易受辱妥协。但她内心深处有一隐隐存在不轻易泄露的野心,就是要光大峨眉派,使峨眉成为武林至尊。这严格来说,也不能算是只为「小我」,终究有光宗耀祖的「大我」之心。
但就为这一点大我的野心,读者就不太能分辨她逼迫谢逊,是为了正义感,还是为他手上的屠龙刀。而灭绝师太这样的性格与企图心,当然十分轻看爱情,所以迫死了爱徒纪晓芙后,又禁止了周芷若跟张无忌的爱情。
灭绝师太,在倚天屠龙记中,只是个反榇,是个不得不让人注意的疑点。
到了「笑傲江湖」,灭绝师太这类人就成金庸探讨的重心了。那就是岳不群。
岳不群被人称之为「君子剑」,足见其翩翩君子之风范。但小说到最后五分之一处,
读者才恍然大悟,最邪者才是岳不群。他为要得著武林盟主的身份,用尽一切方法抢得辟邪剑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徒弟令狐冲与女儿岳灵珊。也牺牲了爱情。
金庸在这部小说中,有几个反讽:一是辟邪剑谱虽属武林绝学,要习此武者,却必须
自宫不成为男人。一是自稽康广陵曲中传承的「笑傲江湖」曲,先让一正一邪的两武林人士捐弃正邪成为生死之交,其后又让魔教(日月神教)教主之女与正派弟子令狐充从知音到发展恋情。而荒谬的是,当令狐充手拿「笑傲江湖」谱时,竟被武林正派人士追杀,以为他拿的是武功密笈。竟然无人通音律。
@@@世间竟无正义答案,不如退隐@@@
「笑傲江湖」中有一个退隐的人士风清扬,他早经验过华山剑派剑宗气宗两派的自相残杀,也早识破岳不群伪君子的实质。在他身上彷佛看见杨过,看见黄药师的缩影,他也说过跟黄药师类似的话:「不要做假冒为善的伪君子。大丈夫行事爱怎样就怎样,行云流水任意为之,什么武林规矩门派教条,全是狗臭屁。」
但他选择退隐,就跟杨过,跟黄药师一样退隐。我们会发现不拘礼法不管正邪的人物,在金庸笔下几乎全数不爱过问世事主动退隐。至于本在正派中的人,则是历经沧桑透彻了悟后,决心退隐。例如张无忌,是眼见明教中暗藏野心者企图排己,灰心之馀携赵敏退隐,令狐冲,眼见自己师父的真相败露,失望之馀携任盈盈退隐。
无论如何,退隐几乎是正者非正邪者非邪后,不得不笑傲江湖的一种结局,潇洒固然潇洒,却完全没有了影响力。
这种找不到人间究竟何者为正义,不得不退隐的主题,到「鹿鼎记」就发挥到极致了。金庸自承鹿鼎记是他最得意的作品。除了上述探讨正邪的主题继续发挥外,在「鹿鼎记」中,金庸并企图颠覆了汉族与异族间,前者必正后者必邪的观点。就以汉族为中心的角度而言,金庸可以说是直到「鹿鼎记」才有大突破。
「鹿鼎记」里的男主角韦小宝,游走在清朝康熙皇帝与反清复明的武林人士间,竟然可以事事顺遂,完全不被识破。在完全对立的朝官与武林,灭明与复明之际,韦小宝说他用的完全是同一套法则,就是自幼长大的妓院里的法则。在他看来,朝廷与武林,清朝与反清的在野势力,根本是完全相同的一回事。这真是大大的反讽。
而韦小宝最终是在个人对朋友——不管是朝廷里的或武林里的朋友——的至真情感中,无法取舍,而做出「不如归去」的退隐决定。
@@真逍遥乎?@@@
从郭靖到韦小宝,金庸所讨论的侠,差异是何其之大!光就这点来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定于一尊是有道理的。他敢于推翻自己过去塑造出来的英雄形象,也几乎推翻了中国文化中从内圣到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律则。
但推翻以后,金庸终究没有找到「正义究竟为何?」的答案,退隐,也成为真实历史中与文学想像中,因无解难题不得不然的命定结局。
中国文人一再企图透过文化离轨者「侠」,来找到自己的情感投射,找到另一种义理的可能,金庸却把侠世界搞幻灭了。
有没有这一种可能,就是「义理」的源头根本就不存在于人世间,所以人们徘徊来去,永远只能找到一种相对的可能?会不会真正的义理,根本就隶属于一种超越的存在,而中国文化中因著没有超越存在的观点,所以从文学到武侠小说,都只能挣扎于相对之间,最后乾脆在退隐中逍遥自己呢?
下一次,我们就来比较看看被基督教深深浸濡的西方文学中,又是在企图呼唤什么吧!
陈韵琳小姐为台湾作家,有多篇对人文,哲思反省的著作
◎李惟重排◎